close
很久沒有看相聲瓦社的作品了
印象中每次去光南
看到的就只有到影劇六村
倒也沒去想為什麼新的表演全部沒有出
原來是跟上越百靈有糾紛

無論如何
"笑神來了誰知道"、"大寡婦豆棚"、"小華小明在偷看"
如果沒有錄影又不重演
這三部大概會變成夢幻表演吧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題目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"記得當時那個小"
大概有88.4%的人會認為
"那個"指的就是...."那個"吧
我一開始覺得是"年齡"
不過兩秒後就改變主意
在看完表演之後
"那個"果然還是指年齡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表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"記得當時那個小"
燈光、佈景、舞台景深、走位、服裝、演員
甚至還有為了突顯時代背景加進去的歌舞表演 XD
整個的感覺就是個舞台劇
(狀元模擬考比較像京劇)

不過我的感覺是
它反而是最接近傳統相聲的表演
整個表演都是兩個人的對話
一搭一唱 就像對口相聲一樣 (尤其是幾位新成員的表演)
即使是台上有很多人
也是兩人一組 基本上不互相干擾
而且內容中使用到的"分類列舉"、"重覆"等等語言節奏
也是傳統相聲中常見的編排模式

同時
似乎也在表演中對一些過去的作品致敬
印象最深的就是出現"又一夜"的台詞
"在這個年代,有誰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"
(是對倪敏然嗎??)

我本來以為"狀元模擬考"
已經是相聲瓦舍對傳統相聲新詮釋的極限
沒想到這次更上了一層樓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反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"記得當時那個小"
相聲瓦社的作品常也在相聲之中
加入其他明示或暗示
這次也不例外

以1970年代做為背景
藉由校園揭露出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特色
對不同年齡的人講述他們的故事
例如
講述追求男女朋友時,顯露出的社會價值觀
在老一輩言談中流露出,無所不在的愛國思想
在嚴格校園規範中,壓抑下的兩面性格
瓦社抓住、重現甚至誇大了屬於70年代的記憶
對比於現在
經歷90,甚至00年代的我們
又會留下什麼樣的東西??

另外藉著表演中老一輩跟年輕一輩的格格不入
(老一輩跟年輕一輩甚至沒有在同一幕一起演出)
反射出現代所謂五年級生跟七年級生之間的代溝
例如校長在第二次演講稿中
努力地引入流行
但仍跳脫不出根深蒂固的思維
似乎還偷偷地說著
"等你們到了我們這年紀,這事就會發生在你們身上"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週邊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"記得當時那個小"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節目表
弄成作業簿的樣式
內容則是各演員及工作人員
寫給17歲自己的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ck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